原本以为生本课堂就像牧羊一样,让羊儿自己找草吃,可我们的学生不是羊群,羊儿有自己吃草并吃饱的能力,对于学习来讲,学习不是草,学生也并不是羊儿。原本以为生本课堂教师能够得到解放,其实不然,这才是对教师教学机智最大的考验。也许我们预设了很多,但学生的生成总会远远大于我们的预设,如果我们不能很好把我和处理这些生成,也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。
例如在学习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》第一课时,学习目标是这样的:
1.知识目标:使学生知道小数的产生过程,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。
2.能力目标:使学生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,认识小数并理解小数的意义。
3.情感目标: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,养成良好的合作、交流的习惯。
根据教学活动,解决这样一个问题:0.32里面有( )个0.01。一个孩子很快地说出有32个,当然我们不能仅限于满足只知道答案,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。一个男孩说道:我只要将小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挡住了,就知道答案了。当然,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方法,但前提是这个小数的计数单位和后面问题中的计数单位要一样。生本课堂最大的魔力就是学生对较难的问题总是喜欢刨根问底,总是喜欢把别人考住。于是有的孩子就说道:我不认为所有的类似这样的问题都能用这个办法解决。其他孩子见有了争议,睁大了好奇的眼睛,有的孩子提议提出质疑的孩子是否可以举出一个例子。当提出质疑的孩子想例子的时候,很多孩子也在想办法举出例子加以验证。那个孩子说出这样一个问题:0.3里面有( )个0.01。瞧,好戏开演了,一部分学生认为也可以直接去掉整数部分和小数点,也就是3个。但另一部分学生认为,0.3的计数单位是0.1,也就是3个0.1,有多少个0.01还需要将0.3变成计数单位是0.01的小数。要知道,关于这部分知识是我们后面还没有学习到的小数的性质:小数的末尾添上“0”或去掉“0”,小数的大小不变。生本直接逼迫学生接触未知领域,去探索,去求知。怎么变呢?有的学生说:我们刚刚知道了1里面有10个0.1,0.1里面有10个0.01,所以0.3里面有3个0.1也就是30个0.01。还有的学生说,0.3和0.30是一样大的,因为0.3米是3分米,0.30米是30厘米,3分米等于30厘米,所以0.3可以变成0.30。变成了0.30,用最刚开始的方法去掉整数部分和小数点,就知道有多少个0.01了。我继续追问,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可以这样在最后面添上“0”而大小不变呢?孩子们经过思考和验证,认为是这样的。
看,这就是这节课的生成,出乎我的意料。当然,我也可以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,但远远没有学生自己提出质疑能够引起他们的深度学习和思考。其实,越是接触生本,越是感觉到自己的功底还不够深,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。生本带个我们的思考有很多,继续探索下去……
评论